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,打贏種業翻身仗;按照《農業農村部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的通知》(農種發〔2021〕1號)和《第一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實施方案(2021-2023)》的有關要求,為掌握我國絲尾鳠(Mystus nemurus)種質資源特征及保存現狀,根據華南淡水養殖種質資源調查組的工作安排,制定了《絲尾鳠種質資源調查方案》,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,我們分別選取了代表性3個調查點,,包括2個遺傳育種中心和省級原良種場,其中廣東省1個,云南省2個。
絲尾鳠(M. nemurus)又稱白須公魚,頭部扁平呈圓錐形,軀干部回柱形,背部較高。背鰭棘后緣有倒刺,胸鰭棘前緣有鋸齒,后緣鋸齒粗大。有脂鰭,鰭基與臀鰭相當。尾鰭分叉,上葉延長成絲狀。有須4對,包括鼻須1對,上領須l對,下領須2對,其中上領須很長,末端超過腹鰭伸達臀鰭附近,絲尾鳠為高度瀕危動物。絲尾鳠分布于我國瀾滄江水系及下游的湄公河流域,體型較大,為原產地著名的食用魚,同時外型美觀,可作為觀賞魚。
調查小組按照調研方案的內容,統籌安排現場采樣調研。自2021年8月開始,育種室調查小組積極行動,克服了全國疫情反復,部分站位交通不便等諸多不利因素,組織人力物力到各個調查站位進行實地考察,并與各個場、站負責人開展工作座談,采集現場數據并抽取測試樣品。通過現場走訪與咨詢,根據《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基礎信息表》認真填寫了各調查點基本情況、生產情況、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等內容。
本次調研共采集絲尾鳠活體種質資源90尾,測量形態學特征90尾,進行肌肉品質測試9份,獲得生物學表型性狀數據90份,理化特征數據90份,進行基因組重測序90份,獲得基因組重測序數據1223.72 Gb。數據經整理和校對后,將全部上傳至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系統。
本次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得到了各省市漁業管理部門、相關養殖企業及各地專家老師的大力支持、指導與配合。這次調研為摸清我國絲尾鳠種質資源狀況提供了科學依據,為推動絲尾鳠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。
版權所有: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
承辦單位: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
備案號:粵ICP備18024991號 粵公網安備44010302000148
網站保留所有權 未經許可不得復制 鏡像